📣各位家长朋友注意啦!当您收到孩子尿常规报告单上的"蛋白+(阳性)"时,先别急着脑补《人间疾苦》大剧!且听我们急诊/儿一科的"福尔摩斯"为您揭秘尿液里的神秘代码~

首先蛋白尿有生理性与病理性蛋白尿之分:
PART.1

生理性蛋白尿


生理性蛋白尿又分为功能性蛋白尿与直立性蛋白尿。



是指通过正常肾脏排出的一过性蛋白尿,主要见于新生儿期、急性热病、脱水、心力衰竭、剧烈运动和冷水浴后等。


一般为暂时性的,功能性蛋白尿一般会随着发热减退而消失,随运动后的休息等原因去除后而消失。


主要表现在直立体位时出现蛋白尿,卧床后即消失,当采取脊柱前突姿势时,蛋白尿加剧。

多见于瘦长体型的儿童及青少年。系由于左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的夹角在直立位时压迫左肾静脉,使左肾静脉压力增高所致。


PART.2

病理性蛋白尿


按其发病机制可分为五类:


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的改变,使血浆蛋白滤出增加,或大分子蛋白质也漏出,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产生的蛋白尿称为肾小球性蛋白尿。
肾小球性蛋白尿临床所见主要包括各种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和肾病、体位性蛋白尿和无症状性蛋白尿。



是由于肾小管的功能损害,使肾小球滤出的蛋白质再吸收障碍所产生的蛋白尿称之为肾小管性蛋白尿。
肾小管性蛋白尿临床见于:急性缺血性肾病,慢性非梗阻性间质性肾炎,肾小管酸中毒,胱氨酸累积症,Fanconi 综合征,半乳酸血症,糖原累积症,草酸盐沉积症,慢性镉中毒及某些药物引起的肾中毒。


由于血浆中某些蛋白质成分异常增多,导致经由肾小球滤过的蛋白质远远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而产生的蛋白尿称为溢出性蛋白尿,又称肾前性蛋白尿。
临床所见如骨髓瘤时的凝溶蛋白尿,髓性白血病时尿中溶菌酶含量增多,DIC时尿中FDP 增多等。



是由肾脏组织本身分泌及生成的。
例如Tamm-Horstfall蛋白(简称T-H蛋白)是一种尿液糖蛋白,为构成肾小管管型的重要基质,肾小管损伤时T-H蛋白排泄增加。
另一种常见的分泌型蛋白质是IgA,在类脂性小管间质性疾病时其分泌增加。


指肾脏或其他组织结构成分从尿中丢失引起的蛋白尿。
在某些疾病情况下,尿中可溶性组织分解代谢产物排泄量增加,属于小分子量蛋白或肽。

此外,儿童尿路感染史,也会出现暂时性蛋白尿,当感染得到控制,蛋白尿就会随之消失。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尿蛋白阳性,不一定就是肾脏在“报警”,儿童出现尿蛋白阳性,也不要过分紧张,尽快就医,找对病因后对症治疗。



免责声明:本文仅做健康科普,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且不提供诊疗建议。如有相关疾病,请及时于正规医院就诊,谨遵医嘱。其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
来源:岳阳市妇幼保健院急诊儿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