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46岁的李大哥(化名)将四面锦旗分别赠予岳阳市人民医院120急救中心、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和心内科。李大哥眼含热泪地说:“感谢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这场跨越高铁、救护车与医院的生命接力,不仅刷新了医院急性心梗救治速度纪录,更展现了区域急危重症救治体系的强大效能。


生死时速:
院前急救的无缝衔接

10月7日下午2点,由江苏开往广州的高铁上,李大哥突发剧烈胸痛后意识丧失。随行同伴第一时间对其实施心肺复苏,并紧急呼叫120。此时,岳阳市人民医院急危重症救治中心同步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救护车火速抵达高铁站台。
“患者刚抬上救护车就出现了心跳骤停!”院前急救的陈医生回忆道。 在急救车上,医护团队持续进行高质量胸外按压。紧张有序的院前急救,为后续治疗赢得了先机。


分秒必争:
ECMO与PCI的“黄金组合”

入院后,李大哥被确诊为“前降支闭塞急性心肌梗死”,这是心血管疾病中死亡率最高的急症之一。医院立即启动ECMO(体外膜肺氧合)快速反应机制,重症医学科主任黄聃带领团队仅用28分钟完成ECMO装机并开始运转,创下最短响应速度。
“ECMO相当于为患者装上了一颗‘人工心肺’,为后续手术争取了宝贵时间。”黄聃介绍,团队通过动态抗凝管理、精准参数调控,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与此同时,心内科介入团队无缝衔接,在ECMO支持下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成功开通闭塞血管并植入支架(PCI手术)。



九昼夜守护:
重症医学科里的生命保卫战

转入重症医学科后,李大哥仍面临心源性休克、多器官衰竭等致命风险。以黄聃为首的重症医学科团队开启“白加黑”轮班模式,连续210小时对患者进行精细化监护:每小时记录生命体征,每4小时调整抗凝方案,动态监测凝血功能、肝肾功能……通过个体化液体管理、呼吸机参数优化及早期康复介入,患者终于在第5天脱离ECMO,逐步恢复自主呼吸与循环功能。
“ECMO不是治疗的终点,而是生命支持的桥梁。”黄聃感慨,“这场胜利属于整个医疗团队。”

来源:岳阳市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