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广电全媒体7月24日讯(通讯员/余倩)眼底如同眼睛的“后花园”,隐藏着诸多健康密码。岳阳爱尔眼科医院眼底病科主任刘祥明强调:“从新生儿到中老年,每个年龄段都有专属的眼底健康风险,定期检查是守护光明的关键。”
新生儿:早产儿的 “视力保卫战”
不久前,医院接诊了一名孕32周出生的早产儿。在出生4周时,医生通过眼底筛查发现其视网膜周边出现异常血管增生,确诊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由于发现及时,通过激光治疗,宝宝的视力得以保全。刘祥明主任指出,体重低于2000克或胎龄不足37周的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发育可能不完善,若错过筛查窗口期,一旦发展为视网膜脱离,失明风险极高。
婴幼儿:瞳孔发白竟是肿瘤信号
去年,一名1岁幼儿的家长发现孩子瞳孔泛白,起初以为是“白内障”,检查后却确诊为视网膜母细胞瘤。幸运的是,因发现较早,通过保眼治疗保住了眼球。刘祥明主任提醒,视网膜母细胞瘤在婴幼儿恶性肿瘤中占比不低,瞳孔发白是典型症状,家长需警惕“猫眼症”,一旦发现应48小时内就诊。
学龄前儿童:斜视背后的“隐形杀手”
5岁的童童因斜视在爱尔眼科就诊,验光显示中度远视,但眼底检查时发现其视网膜有先天性缺损。刘祥明主任解释,部分儿童的视力问题并非单纯屈光不正,眼底发育异常、先天性白内障等均可表现为斜视或视力低下,“眼底检查是排除这些隐患的重要手段”。
青壮年:高度近视者的 “定期体检单”
28岁的高度近视患者小周,因眼前出现黑影就诊,检查发现视网膜已有裂孔。刘祥明主任团队为其及时进行激光封闭,避免了视网膜脱离。数据显示,高度近视(600度以上)人群视网膜脱离风险是普通人的10倍,建议每半年至一年做一次眼底检查。
中老年:慢性病患者的 “眼底预警”
65岁的糖尿病患者王大爷,近期视物模糊,以为是老花眼加重,检查后确诊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晚期。刘祥明主任表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眼底血管易受损,约30%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视网膜病变,而早期常无明显症状。他建议这类人群每3-6个月查一次眼底,“眼底是全身唯一能直接观察血管的部位,也是慢性病监测的窗口”。
近日,岳阳爱尔眼科医院开展 “全民眼底健康筛查公益行动”,数据显示,参与筛查的3000余人中,各年龄段均发现不同程度眼底病变,其中中老年黄斑病变、高度近视视网膜病变占比达18%。专家呼吁,将眼底检查纳入常规体检,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岳阳市广播电视台全媒体
编审:易潺 张灵均
版权声明:
凡本平台注明“记者:XXX”的所有作品,均为本平台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平台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平台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岳阳广电全媒体”。违反上述声明者,本平台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平台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发布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