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延包试点改革不仅稳住了农民的‘命根子’,更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压舱石’,全镇将进一步探索‘土地整治+产业导入’新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作出新贡献”。日前,华容县鲇鱼须镇党委书记黎舒曼在全县第二轮土地延包试点工作动员会上的讲话赢得了与会人员的阵阵掌声。
今年初,华容县委全面部署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改革试点,鲇鱼须镇早于去年就启动全镇土地延包试点,为全县探索积累了改革经验。全镇13个村、1.18万户,落实承包地延包任务9.28万亩,网签率达到98%以上,全镇通过明确土地权属,进一步提振了农民生产信心,促进了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创基层善治新局面打下了坚实基础。
党建引领破解千头万绪。该镇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建立健全组织架构,做到科学谋划,一体推进。一是统筹调度强引领。镇党委成立由书记、镇长双挂帅的试点工作专班,下设综合协调、信访维稳、督查督办、政策法规等4个专项组,分别由镇分管负责人任组长,实施“日清日结、周商周研、月评月考”闭环机制,做到责任压实、系统推进。二是下沉一线解难题。选举产生各村、组延包工作小组,动员1200余名党员、乡贤化身“政策宣讲员”“矛盾调解员”,召开户主会320多场,收集意见建议200多条;集中攻坚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土地抛荒”等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广泛集中民意、体现民智。三是精准培训强根基。开展“政策+技术”双培训7场次,印发《延包工作手册》,确保干部“一口清”,及时回应群众疑问,明确工作重点。
阳光操作赢得民心民意。该镇严格对照延包方案工作要求,对相关信息进行核查、梳理,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一是“三查三核”摸实情。通过查“原始档案、土地现状、延包意愿”,核“权属、面积、矛盾”,建立覆盖5万余人的“一户一档”数据库,精准锁定16类矛盾焦点。二是“三下三上”聚共识。开展“政策下访”,发挥基层自治优势,组织老党员、乡友等“群英力量”成立志愿服务小队13支、50余人,对反映问题强烈的群众进行“服务上门”,用方言土话讲透政策、用身边案例算清“长远账”。实施“方案下议”,根据户主会内容及群众意见,动态调整工作方案52次,充分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倾听民声。组织“协议下签”,及时组织小组成员、第三方公司走村入户做好服务上门,做到“面对面”讲、“手把手”教,消除认识盲区、弥合信息误差,确保群众满意;对测绘结果、延包方案等关键环节全面公开公示,提升群众参与度。三是“暖心服务”稳民心。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开通“云端签约”通道,编制线上签约小程序操作手册,拍摄线上操作程序规范视频资料,明确专人负责协调对接,为广大寓外人员提供方便;同时,针对部分外出户推出“土地流转+集体经济分红”补偿机制,实现“离乡不离心、延包有保障”。
协同推进构建长效治理。该镇积极构建“既管当下、又立长远”的管理机制,强化协同推进,通过运用数字技术赋能,实现治理效能、工作稳控双提升。一方面,加强“三化”管理,提质效。实施数字化确权,每户一档建立数据台账,建立延包信息卡1.18万户,提升工作效能,方便权属等相关信息管理;与农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展开合作,对履约情况实施动态评级,将土地管理情况与社会信用体系挂钩,发挥激励约束作用。另一方面,“三治融合”促善治。聚焦乡村自治水平,持续巩固治理根基,设立村级调解室13个,积极协调人地矛盾纠纷,在工作人员、“群英乡贤”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下,倡导“百姓的事由老百姓自己说了算”,共化解纠纷100余起;为确保延包工作顺利进行,该镇联合司法部门在各村设置法律咨询服务窗口13个,开展土地知识普法活动26场,提供“签约+法律咨询”一站式服务,方便村民能够及时了解相关政策法律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