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容,襟江带湖,是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县,是长江中下游农耕文明发源地。去年以来,该县以国家储备粮源基地建设为抓手,把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法”作为重要手段,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粮农参与,聚焦稳面积、提单产、增总产,打造稳固、安全、绿色的“大粮仓”。2024年粮食生产面积135.3万亩,粮食总产55.7万吨,总产值24.8亿元,(入统企业39家),比上年增长10%。
建良田 夯实储备粮源新基础
建立国家储备粮源基地,首要条件需要成片大田。2022年以来,华容通过多渠道组织资金3.5亿元,以“小田改大田”为突破口,建立绿色水稻种植示范片。全县有40.9万亩巴掌田,通过土地平整,实现田成方、渠成网、沟相连、路相通、渠成网。在标准化农田建设过程中,该县将土壤改造工程有机结合,依据土壤检测数据,针对性地增施有机肥、调整土壤酸碱度,改善土壤环境,有效提升地力,实现农田可持续发展。
选良种 增加优质高产新动能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粮食产业的源头。国家储备粮源基地建设活动开展以来,华容县着力破解种子多乱杂的难题,实现政府、部门、企业、农户协调联动,积极推广稳产、高产、优质、优价的水稻品种。
按照熟期适中、抗逆性强、产量高、米质优的原则,早稻遴选中安2号、湘早籼32号,中稻重点推广臻两优8612、晶两优534,晚稻选择盛泰优9712、桃优香占作为当家品种,在全县30万亩国家储备粮示范区,推行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的新路径。
去年全县水稻优质品率达到90%以上
推良法 提升“华容稻”的新品质
优质粮源于绿色健康、生态循环的生产方式。“华容稻”是国家地理标志,是该县粮食行业区域公用品牌,是湖南省知名农产品品牌。全县8家“华容稻”授权生产企业,为30多万亩优质稻订单农户提供全链条绿色生产服务,推广紫云英绿肥、菜籽饼等有机肥料,实行测土配方,采取生物和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化肥用量。
万庾镇5000亩有机稻示范区,成功探索出芥菜与水稻基施堆肥+配方施肥、设施蔬菜有机肥+水溶性配方肥料、引水长江+发酵罐存储+灌渠布施等粪肥还田技术新模式,加快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打通种养循环堵点,推动绿色水稻高质量发展。
吉娃米业推广鸭稻种养12000多亩,生产的稻米达到国家绿色食品标准,其经验被湖南好粮油“三湘媒体行”向全国推介。
怡美米业不断进行肥料、品种、栽培多项对比试验,为操军镇4万亩绿色水稻探路闯关。
禹农云耕力推绿肥种植和稻草过腹还田,改良土壤结构、提升地力。
2024年,全县稻渔、稻鸭套养,稻肥、稻菜轮作绿色生态种植面积60多万亩。全县拥有绿色水稻认证16个,面积93000亩,有机认证9个,面积1.5万亩。
用良机 打造“上天入地”新版本
华容是农业大县也是农业机械推广示范县。全县拥有拖拉机、旋耕机、插秧机、施肥机、收割机、无人机、烘干机等大中型农机设备2057台。入春以来,该县组织5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乡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机大户,全面开展春耕前农机安全排查整治工作,确保“带病”农机不上路、不下田、不生产,保障春耕农机生产安全。
2025年华容县计划完成早稻种植面积46.2万亩,该县依托“华容稻”区域公用品牌龙头企业,积极推行集中育秧,减轻农户负担,提升秧苗品质。以工厂化等形式的集中育秧可以移栽大田34.8万亩,其中设施育秧29处,30万平方米,可以移栽大田10万亩以上。
全县培训无人机“飞手”350人(次),飞防面积达到100%。同时发动23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插(抛)秧社会化服务,对购买插(抛)秧机的农户优先办理补贴手续,推动农机用油优惠优先方案落实落地,还开通了农机作业用油绿色通道服务。
重良制 构建利益联结新模式
华容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水系、品种布局等具体情况,以河东河西为界,分成三封、万庾、注滋口三个片区一个团洲新垸,建立30万亩国家储备粮源示范基地。
采取行政领导与农技干部联点联片负责制;
推行区域公用品牌与企业品牌同步建立产品质量追溯制;
以打造“华容稻”区域公用品牌为切入点,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组织粮食生产企业、大户、家庭农场建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共同摸索出稻鸭、稻虾、稻蛙、稻油、稻菜等生态种养模式。
吉娃米业、农广发、粮安农业等公司与省农科院、省粮科院、隆平高科、中粮集团携手,从新品种推广、新装备应用到新型加工工艺技术和特色产品研发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特约记者 吴德胜 段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