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广电全媒体讯(记者 罗远 廖湘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牢牢扭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这个“牛鼻子”。岳阳市委、市政府高位统筹、攻坚推进,在全市部署开展基层党建“双提双增双创”行动,科学编制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规划,逐村明确发展目标,推动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如今,岳阳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风生水起,农业特色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拔节生长。
走进平江县浯口镇田湖村丝瓜种植基地,田垄间葱郁的瓜藤沿着架子爬上枝头,叶蔓间绽放出朵朵黄花,一条条润泽饱满的丝瓜点缀其间。
平江县浯口镇田湖村党支部书记江林:镇上的领导特意安排三名干部在我村进行一个产业帮扶,包括各项惠农政策,还有就是资金等方面有得到一个很大的支持,帮助我们把这个丝瓜产业做大做强。
浯口镇位于汨罗江上游,山水资源优越。这里种出来的白玉丝瓜品相好、口感甘甜,很受市场欢迎。依托白玉丝瓜特色产业,田湖村集体经济突破50万元,带动近200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平江县浯口镇党委书记游国贤:我们把26个村的支部书记找过来一起商量,大家一致认为这个丝瓜产业在全镇值得推广、值得复制。一个是技术方面(的优势),第二个方面是我们田湖村已经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第三个是我们可以利用我们各村的闲置土地等、荒坡地等资源来进行丝瓜种植,最关键的一个就是我们有市场的支撑。
以党建为引领,打造产业联盟,浯口镇引导11个村种植丝瓜面积超过1200亩,白玉丝瓜成为了当地以产业促乡村振兴的“致富瓜”。今年来,平江县深入开展党建引领“村村创业·家家致富”行动,实施以“创建十个特色产业示范片、打造百个集体经济示范村、培育千名党员致富带头人、带动万户群众增收致富”为主要内容的“十百千万”工程,进一步培育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乡村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今年以来,以开展基层党建“双提双增双创”行动为契机,汨罗市结合地方发展实际,创新模式路径,推动集体经济走上了发展“快车道”。
在汨罗市白水镇西长村,一颗颗蓝莓压弯了枝头,大米加工厂里一片忙碌,四季花海游人如织,呈现一幅蓬勃发展的景象。当地还探索发展“客货邮”模式,打通农产品进城的快捷通道。
汨罗市白水镇西长村客货邮站点经营者吴香:我们这里有富硒米,还有干菜鸡蛋,还有电商的移动Wifi,都是从我这里寄出去。
汨罗市白水镇西长村党总支书记胥献军:“客货邮”就相当于一个纽带,让老百姓更便利,企业发展更活跃,我们通过资金和土地入股了6家企业,他们发展好了,我们集体经济收入也更高了,在去年50多万的基础上,今年力争突破100万。
在汨罗市桃林寺镇亦仁村,村集体经济有着不一样的增收渠道。该村依托“小田改大田”高标准农田建设,合力探索出“党总支+农户+种植大户(合作社)”的流转经营模式,种粮大户每年主动想村集体支付每亩50元的农田长期管护资金。
汨罗市桃林寺镇种粮大户吴安保:我们作为大户是愿意交的,村集体拿的50元钱,也是做我们的水利维修,等于也是用于农田,把农田搞得更好。
汨罗市桃林寺镇亦仁村委会副主任吴花丽:村里面当家和家里面当家是一样的,有多少经济收入就规划多少事情,根据轻重缓急,把钱用在刀刃上,主要是用来给村民办实事和提升村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汨水欢歌入洞庭,新墙河畔果飘香。在岳阳县新墙镇清水村,一根葡萄藤,见证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历程。
今年来,清水村坚持以葡萄种植产业为核心,以现场采摘和观光旅游为重点,持续强化党支部联农带农发展模式,让村民腰包更加鼓起来。
岳阳县新墙镇清水村支部委员余铁海:我们提前上市的话,价钱就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说什么价就是什么价。
岳阳县新墙镇清水村支部委员李伟:我觉得要搞,就要搞个高标准的钢架大棚,一个是抗风险、抗灾险都比较强。
村里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清水村现任7名村干部中,有5名是种植葡萄的“土专家”,经过大家一致商量,村集体出资50万元,建设高标准温室钢架大棚,改良葡萄品种,探索出“藤上挂果、藤下种椒”种植模式,仅这一项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超过110万元。
岳阳县新墙镇清水村党总支书记李大树:我们将依托技术优势,将亩均利润向3万元冲刺,联合大中院校建立研学基地,持续开展葡萄文化旅游节,进一步做大做强清水葡萄文旅品牌。
当下的岳阳,“岳字号”农业品牌群星闪耀,湘阴樟树港辣椒、岳阳王鸽、六门闸风干鱼、华容芥菜等闻名全国,浯口白玉丝瓜、益健蓝莓、清水葡萄等新兴特色农业品牌后劲充足,村级集体经济已成聚势提升之势、走上加速提质发展的快车道。
2023年,全市1631个涉农村(社区)平均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万元。其中,收入10万元至50万元的村集体数量比2022年增加557个,50万元至100万元村集体数量增加了183个。今年,岳阳将进一步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责任,持续加大对乡村产业和集体经济的投入扶持,持续做大特色产业比较优势,大力推广“党建+电商”、居间服务、红色文旅、物业经济、“优先股”入股优质企业等稳定增收路径,力争集体经济村均收入达25万元以上。
在基层党组织的示范带动下,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新画卷正在巴陵大地徐徐展开。